一、最初的热爱:与运动的初遇
小时候的我,是个十足的“运动狂魔”。从幼儿园起就抱着篮球跑,小学三年级被选入校田径队,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地训练——短跑冲刺、跳远腾空,汗水浸透衣衫却乐此不疲。那时的我,笃定未来要做一名体育生,甚至把省体工队的海报贴满了房间。直到初中,这种信念才开始悄然松动……
二、坚持中的困惑:除了运动,我还能做什么?
进入初中后,文化课的压力像潮水般涌来。每天训练两小时后,还要熬夜补作业,数学公式总在我脑中打架,语文作文更是写得磕磕绊绊。一次月考,我的文化课成绩跌出班级前二十,班主任找我谈话:“你有没有想过,除了体育,还有别的出路?”这句话像一颗石子,在我心里激起涟漪。我开始观察身边的同学:有人擅长编程,有人痴迷绘画,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着不一样的光。而我呢?除了跑步,好像什么都不会。
三、转折点:一次偶然的机会
转机出现在初二下学期。学校举办科技节,我鬼使神差地报名了机器人编程项目。原本只是想“凑个数”,没想到竟爱上了逻辑推理和代码调试。为了完成一个自动避障小车,我和队友泡在实验室熬了三个通宵,当小车第一次顺利避开障碍物时,那种成就感比赢得比赛更强烈!这次经历让我突然明白:热爱从不是单一的,我可以在运动之外,找到另一片能让自己发光的天地。
四、重新出发: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
高中,我果断放弃了体育特长生的名额,选择了理科重点班。尽管少了每日训练的充实,但我开始在物理竞赛、科技创新大赛中崭露头角。高二时,我带领团队完成的“智能垃圾分类系统”获得了省级一等奖,还收到了几所985高校的自主招生邀请。如今坐在大学的实验室里,看着自己设计的算法应用于实际项目,我才真正懂得:成长的意义,在于勇敢接纳生活的另一种可能。
曾经执着于跑道上的风,如今却在代码与公式的世界里找到了新的坐标。或许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体育生”,但这并不妨碍我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。毕竟,人生的赛道从不止一条,只要敢迈出第一步,每条路都能开出花来。
(配图:左图为小学时期训练时的合影,右图为大学期间参与科创项目的实验场景)
网友评论